晴隆县中营镇新红村坪佑组,是一个石印苗聚居的村寨,该组的格妮角抓旮(汉语为迎客牛角舞),独具特色,别有一番韵味。
借“多彩贵州”舞蹈大赛的东风,近日,笔者一行5人顶着炎炎烈日,翻山越岭来到重峦叠嶂的苗家村寨。刚进寨子,只见一个院坝上,在一片唢呐和锣鼓声中,十多位苗家少女穿着盛装跳起欢快简洁的迎客牛角舞,向远方的客人敬酒。我们在浓浓的氛围中,一一喝下三杯甜蜜的美酒,在这样偏僻而又边远的苗家村寨,眼前的一幕让我们暗暗称奇。
据介绍,苗家“迎宾牛角舞”源自一个古老的传说。大约在160多年前,这支苗族的祖先出了一位女首领思荞思妹,她在逃避统治者追杀的过程中,为了保护好手中的玉印不致失传,便将玉印的图案绣在自己的衣服上,交由后人保存,以图东山再起。她的后人辗转流亡,迁到晴隆深山老林定居,为纪念这个女首领,纷纷在自己的衣服上绣上四方而酷似玉印的图案,帽子上戴的是酷似女皇的皇冠,顶上呈长方形,边缘下垂系着串串五色彩珠,故称石印苗。
每年的正月初三,石印苗的男女老幼都要集中到一个固定的场所举行花场会,花场会有章穷(放火雷)、夺格(跳芦笙舞)、角抓旮(跳牛角舞)、瓶窘(吹唢呐)等活动,纪念自己的先人。
《格妮角抓旮》这个苗族舞蹈就是根据花场会的舞蹈衍化而来,是石印苗少女结婚返回娘家时欢迎男方家来的客人的一种迎客舞蹈,整个舞蹈简洁明快,庄重热烈,极富浪漫情调。
舞蹈主要体现的是新郎新娘回娘家时,新娘从前的伙伴们手执盛满米酒的牛角,排成整齐的两行,跳起欢快的舞蹈,吹起悠扬的芦笙和火辣辣的唢呐,迎接男方家来的客人,边唱歌边跳舞边敬酒,先敬新郎,次敬新娘,三敬客人。每位客人以三杯为限,若客人没有喝完三杯,新娘的伙伴们便一直端着牛角酒跳着舞追着客人喝,直到客人喝完三杯为止。
《格妮角抓旮》舞蹈极富民族色彩,整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:
首先是列队盛酒迎宾朋。(绞亮愉带来,跟珰挨角独嚼追某该,独诶诶……)寓意为:叶子哥哥快过来,今天新郎新娘就要回娘家了,快把酒倒进我们的牛角里,赶快呀……
其次,欢歌曼舞三敬酒。(格妮格嚼角,就米就该乳,就娘就抓旮嘛带某种哇……)寓意为:牛角里面装米酒,米酒香、米酒甜,米酒是用来敬客人的,这就是苗族人敬客的风俗……(堆娃慢,哎角独嚼喽)寓意:伙伴们赶快拿酒来倒咯,伙伴们赶快拿酒来倒咯。(嚼就喽,哎杜嚼呀,嚼就喽,哎杜嚼呀)寓意:斟酒喽,请给我斟酒,斟酒喽,请给我斟酒。
第三,新衣长裙展风采。(莫鹅白呆姥松,莫鹅白朗哒同,莫鹅白呆柔韶……)寓意为:花衣服真好看,花衣服套裙子,花衣服真漂亮……
第四,芦笙悠歌幸福长。(勒鸥勒、乌勒鸥勒,的乌勒,抖勒,抖勒鸥,勒东,的鸥勒,勒东,抖漏勒,勒诶乌勒勒,抖勒鸥)寓意:芦笙一首歌,今生一世缘,俩人能结合,全靠芦笙缘,今生把缘叙,幸福过此生。
民间有首歌描写了迎客牛角舞的神采与英姿。该歌词为:列队盛酒舞牛角,米酒迎接月亮哥;欢歌曼舞三敬酒,祝福亲人幸福多;新衣长裙展风采,风情万种媒穿梭;芦笙悠歌幸福长,男耕女织笑声多。
据该村中年妇女杨琴介绍:新红村坪佑组苗家个个能歌善舞,每到傍晚,树上的高音喇叭响起时,全组的男女老幼都自觉地集中在院落上翩翩起舞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他们到乡场上买来了一些民族民间歌碟,凭着与生俱来的舞蹈天分,编制了许多民族民间舞蹈节目,极大地完善和丰富了自己的民族舞蹈。
格妮角抓旮,融舞蹈、唢呐、吹芦笙、吹牛角、敬酒、唱歌等为一体,其舞蹈在承转、加工、发展、衍化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特色,成为民族山区的一枝奇葩,对增强民族团结、友谊、文化交流,丰富民族文化生活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。
藏在深闺人未识,一出山来人便知。格妮角抓旮在今年的多彩贵州舞台上首次亮相,魅力四射。